自去年春季的《 イシナガキクエを探しています》、年底的《向飯沼一家道歉》開始,每當播出與上線,便以SNS為中心引發極大反響的偽紀錄片節目《TXQ FICTION》。為配合由電視東京的大森時生製作人與株式會社闇、恐怖作家「梨」聯手策劃的展覽《恐怖心展》(展期至8月31日止),第三彈作品《魔法少女山田》自7月14日起連續三週播出,並於7月28日迎來最終回(各集目前正在電視東京官方YouTube頻道、TVer等平台配信中)。

作品描繪了名為貝塚陽太的人物,感覺自己在童年時曾聽過在SNS上擴散的「唱了會死的歌」,進而展開調查真相的過程。與先前的兩部《TXQ FICTION》作品形成鮮明對比,本作完全排除了不安描寫,以緩緩擴散的「恐懼感」為核心進行捕捉的異色風格,在SNS上播出後便湧現出「這次的恐怖質感跟以前不一樣」、「被各種情感撼動」等反響,另一方面也可見「令人非常鬱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等困惑的聲音,可說是引發了毀譽參半的激烈討論。
因此,本次PRESS HORROR特別舉辦由《TXQ FICTION》的幕後推手——大森製作人,以及導演兼編劇寺內康太郎、製作人皆口大地三人參與的總結座談會。將透過“魔法少女”與“唱了會死的歌”作為關鍵詞,深入探討本作是如何製作而成,並且圍繞主題“恐懼感”進行剖析,帶來有助於提升對本作理解解像度的各種語句,全篇滿載內容地呈現給各位讀者。
※本次訪談包含涉及作品後半段展開的表述。雖無直接劇透,但尚未觀賞的讀者請斟酌閱讀。
「我有意識地讓一部作品在其本身之中完結」(大森)

──首先想請問的是,說到《TXQ FICTION》,從前兩部作品開始就與「考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上,這次的《魔法少女山田》在SNS上也可見到許多進行深入解讀的觀眾,那麼各位對於這種考察風潮有什麼樣的感想呢?
大森時生(以下簡稱大森):「首先作為大前提,我認為『考察』正是觀眾們投入於作品的一種證明,從這點來說,我感到十分感謝。」
寺內康太郎(以下簡稱寺內):「我自己也有向所謂的『考察班』那些人聽取意見。對我而言,考察既是對錯誤的指出,也帶有點像大喜利的側面。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這個可以與觀眾進行互動的時代,在創作作品時也變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我自己是抱著享受的心情面對它的。」

皆口大地(以下簡稱皆口):「就我而言,我的立場是『請隨意』。對我來說,關於作品所要傳達的,應該在完成的作品中已經表達得百分之百了,而解讀方式與觀看角度也都取決於觀眾。若有人說『很有趣』我會感到高興,反之若被說『很無聊』則會感到難過,但我會注意不讓這類聲音影響自己,始終以全心全意來製作作品。」
寺內:「確實如此。某種意義上,會引發考察的,正是我們說明不足或不想說明的那些表現。與其說是我們有意設計讓人考察的橋段,不如說不刻意利用它反而更真誠吧。」
大森:「進行考察的人當中,有些人會從社會常識層面進行推測,也有些人會抱持著接近陰謀論的觀點。我不會去評斷哪個好哪個不好,但我唯一不希望的是,那些針對虛構作品的考察視角,最終過度投射到現實上,或與其他媒體牽連起來,走向陰謀論或不良靈性那一類。基於這點,我近年的一個主題就是要讓故事在一部作品裡完結。我很重視能夠『畫下句點』這件事。」

──這次與《 イシナガキクエ》或《飯沼一家》不同,本作並未大幅朝向神祕學的方向發展。在這部作品中,是否有意識地使用了恐怖作品中常見的「嚇唬觀眾」手法呢?
寺內:「從製作方角度來說,若說到對“恐怖”的表現進行深入探究這點,與前兩作是共通的。不過若比較起來,會讓人覺得有些不同也是我們早有預料的。因為這次的《魔法少女山田》本身,也有作為目前正在舉辦的《恐怖心展》前導節目的意圖。」
大森:「沒錯。正因如此,我們這次更重視的是『恐怖心』這個主題,而不是單純的『恐怖』。前兩部作品從第一話開始就散佈了許多不安的碎片,但這次並沒有這樣,反而還出現了讓人會笑出來的場面。不過當你看到第3話時,會發現前面的一切全都被顛覆了。我們希望觀眾能一路看到最後,在結尾時真正感受到那份『恐怖心』的成形。」

皆口:「在概念上,我們這次是想提出與過去不同的東西。那是因為觀眾們已經理解了《TXQ FICTION》的風格與方向性,正因如此,我們認為不能就這樣順著他們的期待走。從個人角度來說,我自認這次做出了一個極為不祥的東西。」
大森:「我們自己認為這部作品非常有趣,但也同時帶著一點點不安,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能夠看到最後,並覺得它很有趣。」
「入口如果是誰都能理解的東西,反而更有真實感」(寺內)

──剛才提到「恐怖心展」這個名稱,讓人很好奇這部作品最初是如何成形的呢?
寺內:「我是在去年年底《飯沼一家》的時候聽到大森先生說要做『恐怖心展』,從那時候開始我們才開始討論要用什麼樣的主題來構思作品。」
大森:「在確定了『恐怖心』這個主題之後,接著是『魔法少女』這個題材出現了,然後在寺內先生與福井(鶴)先生的劇本中登場了『唱了會死的歌』。我記得大致上是這樣的順序。」
寺內:「一開始聽到『魔法少女』與『恐怖心』這兩個關鍵詞時,我就覺得非常困難。中途大森先生還對我說『也不必那麼拘泥於魔法少女沒關係喔』,但我認為正是因為這是一個難度高的任務,才能在克服之後創造出好作品,所以我反而執著於一定要用『魔法少女』來做(笑)」

──最初為什麼會選擇「魔法少女」作為主題呢?
大森:「我認為魔法少女這個題材本身就是個非常奇妙的類型。雖然有像《美少女戰士月亮》或《光之美少女》系列那樣純粹的『魔法少女作品』,但近年來更多的是向它致敬的作品,例如《魔法少女小圓》這類作為『偏離正統』的對象來使用的趨勢變得很常見。而『恐怖心』這種情感,也是與自己熟悉事物產生些微偏差時容易被喚起的情緒,所以我覺得這兩者滿搭的。還有一點是,我對『Elsagate(艾莎之門)』這個概念也很有興趣。」
(※註:指偽裝成兒童向影片,實際卻包含暴力或色情等不當內容的現象。由於常使用《冰雪奇緣》中的艾莎角色作為題材,因此被稱為「Elsagate」。)
寺內:「一開始是從Elsagate出發,構思某人小時候曾發生過什麼事。於是我們創作了一首歌,從壞人的視角,也就是那些想讓世界變得奇怪的人創作的歌曲逐漸流傳出去,最終成為Elsagate。但那種發展實在太直白了,有點無趣。在不斷構思的過程中,我們甚至忘了這是《TXQ FICTION》,變得像是普通的故事了(笑),所以後來才轉變成『唱了會死的歌』。」

大森:「由看似靈異的東西作為起點,然後由此展開現實世界的發展,這個順序正好與一般作品相反,我覺得這點相當有趣。」
寺內:「雖然是從靈異入門,但隨著故事推進卻通往完全不同的出口。因此我認為開頭越是通俗、越是誰都能理解的東西,反而越有真實感。不過說起來,這次的《TXQ FICTION》在畫面中幾乎沒有真正的靈異現象出現,這也是滿罕見的。」
──那首歌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
寺內:「我們請作曲家試著想像:幼兒園中由辦公室職員創作的原創歌曲會是什麼樣子。歌詞部分則包含了劇本裡山田桑想傳達的訊息,不過旋律是3拍子,而且音程複雜,非常難唱。我想這應該是作曲家因為這是《TXQ FICTION》,所以認為不能做得太普通才會這樣設計的(笑)。甚至連鋼琴演奏我們都請了一位前教師來彈奏,從背景出發而非單純製作音樂,像是在製作道具一樣的方式去完成它。因此這首歌應該是被注入靈魂的樂曲。」

「無法不去觸碰那些不該碰的東西」(皆口)
──這部作品與前兩部最大的不同點之一,在於它並不是以電視節目為主軸。而且還橫跨了以自主電影為中心的多種媒體形式。
大森:「過去我們只是碰巧選擇電視節目作為主要題材,但其實並不覺得非得那麼做不可。這次的作品到了最後觀眾才發現自己是在觀看名為三田愛子的某位女性拍攝的自主電影。從寺內先生與福井先生的構想來推測,我認為貝塚是在執著於『唱了會死的歌』的調查過程中,跨越了多種媒體而逐步接近真相的。」
寺內:「這次的概念有兩個。第一個,是收集許多短片,每一段影片中都藏有提示,當全部拼湊起來就會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像是實話怪談那種感覺。第二個,是關於當代社會中,無論是在X(前Twitter)、Instagram 或 TikTok 上,即使大家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同一個社會,但每個人所處的『層』都不同,彼此間完全不會交集。正因如此,我們有意識地跨越不同的層與媒體,覺得這樣的形式應該會很有趣。」、

大森:「現代社會極度傾向於回音室化,那些被某個想法執著纏住的人,往往都被困在特定的社群中,跨媒體變得不再是常態。舉例來說,沒在用 X 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 Nintendo Switch2 的相關騷動,但對於用 X 的人來說,這件事的重要性可能和加薩局勢一樣大。貝塚這個角色,就是在執著於一件事的同時,想要找回自己的過去,乃至於探索自己是誰。這種事,如果只依賴單一媒體,是絕對無法辦到的。」
──聽您這麼一說,《魔法少女山田》這部作品讓人更覺得是貝塚的成長故事。
大森:「我在觀看時也有這種感覺。雖說他到底算不算成長、還是變成了無法挽回的境地,這點就看觀眾怎麼解讀了。不過從結果來看,貝塚是面對了自己的恐懼,透過尋找那個恐懼,在廣義上確實是有成長的。我個人是這麼相信的。」
寺內:「故事一開始,貝塚說『自己過去一直是什麼都不知道地活著,如今回頭看,其實那樣也挺好的。』如果能一直不知情,那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他又有一種很強烈的想要知道的渴望。也正因如此,在後半他才會做出許多怪異的舉動。與其把這種行為當成“可怕”,我更希望觀眾能以“我也可能會變成這樣”來共鳴、來觀看。」

「一旦產生恐怖心,所有的思緒都會被塗抹殆盡」(大森)
──剛才的談話中提到「會忍不住想去觸碰」,那麼你們三位究竟是如何看待所謂的「恐怖心」呢?在本作播出決定時所釋出的評論中,寺內先生寫道「恐怖是無意識中紮根的確信」,大森先生則寫道「一旦察覺便無法回頭」。想請具體談談這些評論的意圖。

寺內:「我自己有對巨大物體的恐懼症,但一直沒有察覺到,這麼多年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過活。在寫劇本時,我回想起自己察覺這件事的那一刻,並將其投射到了貝塚身上。我常常騎腳踏車經過一條道路,那裡鎮座著一尊巨大的佛像。即使什麼都沒想,或者腦子裡充滿工作上的事,但一看到那佛像,就會確信『這很可怕』。無論悲傷或快樂的時候,這種感覺都會不受情緒左右地出現。所以我想,這恐怕是一種超越各種情感之上的“確信”吧。」
皆口:「我常和拍恐怖片的導演們聊天,他們似乎都能用邏輯去理解『恐怖』。這點讓我覺得很羨慕,因為我很多時候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感到害怕。就像人們無法明確用語言解釋自己為什麼討厭某些食物一樣。像我很怕昆蟲,但也說不上來具體的理由。」
大森:「我也認為恐怖心基本上是一種自己難以完全認知的東西。它既不是喜怒哀樂中的任何一種,倒比較接近一種模糊的不安感,而在被意識到的那一刻,它就會轉化成恐怖。那並不像是『有什麼想法』或『在思考什麼』,更像是一種思緒被抽離的感覺。一旦產生恐怖心,原本擁有的各種思考彷彿都被塗抹掉了。」

──順帶一問,大森先生覺得什麼東西是可怕的呢?
大森:「這麼說或許不太適合我的職業,但我覺得那種『標準藝人』的人很可怕呢(笑)。就是那種滿溢自信的感覺,當站在這樣的人面前時,有時會感到一股不安。」
「都已經做到『魔法少女』了,接下來就只剩『UFO』了」(皆口)
──今後在《TXQ FICTION》中,有沒有什麼想嘗試的題材呢?
皆口:「既然我們都已經做到『魔法少女』了,接下來就只剩『UFO』了吧。」
大森:「確實,UFO不錯呢。」
皆口:「其實我一直以來就很想認真地處理一下UFO這個題材,我覺得如果是我們這個團隊來做的話,一定會變得非常有趣。接下來就只看大森先生還有電視東京那邊肯不肯點頭答應了……」
寺內:「我有兩個想做的主題。其一是以冤罪為題材的法庭劇。另一個雖然比較困難,但我一直想試著描寫『戰爭』。」
大森:「原來如此。感覺都很有挑戰性啊。」
──最後,也請談談作為《TXQ》成員之一的近藤亮太導演擔任影像演出的《恐怖心展》。畢竟《魔法少女山田》是這次展覽的事前節目,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嗎?

大森:「這方面就很單純了,兩者只是以『恐怖心』這個主題相連,內容上則是完全獨立的。《魔法少女山田》中描繪了對魔法少女的恐懼,或是大家都知道某首歌這件事所引發的不安感;而在《恐怖心展》中,則是透過梨先生撰寫的文字與近藤導演的影像,呈現各種與恐怖心有關的故事,像是短篇接龍一樣串連起來。因此,不管先看哪一個都沒問題。《魔法少女山田》可以在YouTube免費觀看,如果您覺得有趣,也請務必來《恐怖心展》看看。」
採訪・撰文/久保田和馬